一些互聯網專家聲稱,2013 年將是物聯網 (IoT) 元年。根據這種觀點,物聯網已經出現,只是尚未廣為人知且分佈不均,2013年我們將看到一個重大突破,將物聯網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在大多數組織中,信息——私人擁有的以及第三方擁有的——沿著已知的路線傳播。這些信息存儲在數據庫中,在報告中進行分析,然後上傳到管理鏈。但信息的可預測路徑正在發生變化:物理世界本身正在演變成一種信息系統。在所謂的物聯網中,嵌入在物理對像中的傳感器和執行器——從道路到起搏器——通過有線和無線網絡連接,通常使用連接互聯網的相同互聯網協議 (IP)。這些網絡產生大量數據,這些數據被輸入計算機進行分析。當物體能夠感知和交流環境時,它們就成為理解複雜性和快速響應的工具。
根據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的說法,所有這一切的革命是這些物理信息系統現在開始發展,其中一些甚至在很大程度上無需人工干預即可工作。藥丸形狀的微型攝像機已經穿過人類消化道,並發送回數千張圖像以定位疾病的來源。從遠程衛星和地面傳感器收集無線數據的精密農業設備可以考慮作物狀況並調整田地各個部分的種植方式——例如,通過在需要的區域撒施額外的肥料,獲得更多的養分。日本的廣告牌通過評估路人與消費者檔案的匹配程度來跟踪路人,並根據這些評級立即更改顯示的信息。
物聯網是如何開始的?
1999 年,英國技術先驅凱文·阿什頓 (Kevin Ashton) 首次使用了物聯網一詞,他後來在寶潔公司擔任助理品牌經理。他對使用 RFID 技術來幫助管理寶潔的供應鏈很感興趣,這項工作隨後將他帶到了麻省理工學院並進一步研究。 RFID(射頻識別)技術使用電磁射頻場從物體傳輸數據以進行自動識別和監控。與條形碼不同,標籤不需要與閱讀器進行視覺接觸,並且可以嵌入到對像中。
物聯網的定義自首次使用以來已經發生了變化,並且連接性也已擴展到使用 RFID 之外。今天,物聯網暗示了一個物理對象無縫集成到信息網絡中的世界,物理對象可以成為日常生活、醫療保健、業務流程等的活躍成員。物聯網的支持者看到了物聯網社會的未來,真實的物理世界、數字世界和虛擬世界 網絡世界 將被整合。
我們今天在物聯網過程中處於什麼位置?
SRI Consulting Business Intelligence 看到了物聯網的發展浪潮(見圖)。第一波浪潮始於使用 RFID 標籤來促進路由、庫存和防損——所有這些都作為供應鏈助手。在第二波中,我們考慮垂直市場應用,例如監控、安全、醫療保健、運輸、食品供應和文件管理。我們正在走向的第三波浪潮涉及無處不在的定位,例如定位人和日常物品。預計將在大約十年內成熟的下一波浪潮將是創建一個自然世界的網絡,例如遠程操作和遠程呈現,監視和控制遠程對象的能力。
結論
無論我們的想法和未來的偏好如何,每天都有越來越多的對像被包含在物聯網中。不管我們喜不喜歡,這將是我們的“美麗新世界”,所以我們最好習慣它。